close

池上米之鄉-農業發展介紹【主要作物】

一、水稻
早期農墾以維生為首務,稻作為農民農墾之重心,自始至終,水稻是池上最重要之作物。改良土壤與修繕水利,使水稻生產面積逐年增加,從民國40年至民國88年,水田面積由639公頃增至1459公頃。又研發品種與精進田間管理技術,提升水稻之質與量。「池上米」品質優良,民國60年代參加台中農改場    比賽即獲首獎,民國74年農委會、農林廳及糧食局輔導池上農會辦理「良質米產銷計畫」,農民積極參與、成果豐碩,「池上米」從此打響知名度與打開市場    大門。

池上米獲獎照片

 

池上米之鄉-農業發展介紹【農業經營】

農業經營型態是農民根據區域的農業發展條件,如地力、水利、氣候、區位‧‧‧,再衡量自身的生產能力,如土地、勞力及資金,所產生的農業生產制度。池上地區之農墾以稻作為核心,自清治初墾時期業已進行。土地政策、農耕機械化、糧食政策及良質米生產計畫,依序改變了池上地區農業經營型態。早期農民經營面積不大,水田旱田俱有,作物種植類別多樣,在水利條件允許下,行雙期稻作;其次是第一期旱作,第二期稻作。無水利之地為旱作以種植甘薯、花生、玉米、大豆、旱稻等為主。

一、稻作區經營型態的轉變

1、土地政策:

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農地改革政策,促使農業經營產生變化。日據殖民時期之會社地多為地質與水利較差之新墾地,光復放領後,農民積極投入改良土壤與發展水利流灌墾區,水田面積急速增加,農業經營邁向稻作。

2、農耕機械化:

民國50、60年代台灣經濟由農業轉進工商業,農業經營由勞力密集轉型機械化,為使機械操作便利,盡量擴大田坵,以利稻作經營,作物種類一致趨於稻作。

3、糧食政策:

民國73年米糧生產過剩,政府積極輔導轉作、本鄉經營型態面臨轉變,農民耕作方式為部分稻田仍雙期稻作,部分稻田一期轉作飼料玉米,二期稻作。

4、良質米生產計畫:

民國74年自二期稻作起,池上農會往農委會、農林廳、糧食局輔導下,參與良質米生產計畫,農會與農民契作,生產優良稻穀,碾成良質米,以小包裝銷售全省各地,池上米即以質優聞名,深獲各地消費者之垂愛與肯定。

5、小結:

池上地區之稻作區經營型態,因土地政策而增加水田面積,因農耕機械化而作物趨於稻作,因糧食政策而部份稻田轉作玉米,復因良質米生產計畫而池上米即以質優聞名遐邇。

池上米之鄉-農業發展介紹【技術突破】

池上米以「永續農法」、「有機農法」栽種

有機米
  在環保意識高漲與食糧品質提高之要求下,少用農藥與化學肥料,從事農作栽培之「永續農法」、「有機農法」等回歸自然耕作法,成為時尚所趨。永續農法是     培養及維護永久之土壤肥力為主要目標。有機農法是完全摒除施用農藥和化學肥料,有需要時施用有機肥料之自然耕作法。本鄉已將永續農法、有機農法之新興     耕作理念融入稻作之中進行有機米之栽培與生產。有機米之生產是永續農法與有機農法之一,先進國家所倡導是儘量少用藥與化學肥料等合成劑,並配合豆科作     物在內之作物輪作制度,循環利用農畜場廢棄有機物,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育之農耕方法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cs.gov.tw/pagea.php?Act=page5b-1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池上米菘鋐國際 的頭像
    池上米菘鋐國際

    池上米-菘鋐國際的部落格

    池上米菘鋐國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